10月20日,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國際項目市場部總監裵榮柱、神經血管外科聯合主任Tareq Kass-Hout副教授、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David Satzer博士一行蒞臨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開展為期兩天的訪問交流。行程包括座談交流、醫院參觀、病例討論、手術觀摩、高峰論壇等,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黨支部書記朱敏、院長項耀鈞等醫院領導,相關病區主任、骨干及職能科室負責人接待陪同。
.jpg)
自建立合作以來,雙方已成功舉辦十屆神經醫學高峰論壇,在學術交流、技術共享、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成為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高度重視的“價值合作伙伴”之一。此次專家團到訪,旨在進一步推動雙方在癲癇中心建設、功能神經外科、腦血管病介入等前沿領域的深度融合,共同探索神經醫學發展新路徑。

在歡迎座談會上,項耀鈞院長對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專家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圍繞醫院發展歷程、學科建設、技術創新、人才培養與二期項目規劃等方面作了系統介紹。項院長指出,醫院始終堅持“323”學科建設戰略,深耕腦血管病、神經外科、神經內科、神經重癥、神經康復等重點學科,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持續引入并應用如“零交換”技術、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推動醫教研協同發展,全力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腦科??漆t院。

裵榮柱總監回顧了雙方合作取得的成果,并介紹了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的最新發展,特別是正在建設中的新腫瘤醫院以及神經科學中心的卓越成就。他重申了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對繼續深化與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合作的堅定承諾,并期待未來在臨床技術交流、科研項目協作、專業人才培養、新院區規劃與臨床項目發展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共同推動神經醫學學科的高質量發展。

▲ Tareq Kass-Hout副教授、David Satzer博士交流發言


▲ 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專家交流發言
在持續兩小時的座談中,雙方圍繞癲癇中心標準化建設、多學科協作(MDT)模式、功能神經外科技術難點、腦血管病介入并發癥防治、神經重癥管理、腦機接口與神經調控新技術、激光間質熱療(LITT)的應用前景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Tareq Kass-Hout副教授、David Satzer博士分享了國際先進的診療理念、技術流程和管理經驗,朱敏書記、周克祥副院長、學術副院長兼腦血管病科主任席剛明教授、腦血管病一科4A病區副主任王貴平博士,神經內科專家李振東、神經外一科6A病區副主任李志強等專家領導也結合臨床實踐參與討論,現場交流熱烈,為后續精準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座談會后,專家團在院領導陪同下,深入手術室、神經重癥醫學科、神經外科病區、腦電中心、康復醫學科、高壓氧科等重點區域進行實地考察,詳細了解醫院在設備配置、診療流程、急重癥救治、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舉措與成效。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專家對醫院??圃O置、硬件設施、技術能力及學科建設成果給予高度評價。
當日下午,訪問進入更具深度的臨床實踐環節。Tareq Kass-Hout副教授與David Satzer博士兵分兩路,分別深入4F腦血管病科與6B神經外二科,開展針對性的病例討論。

▲ Tareq Kass-Hout副教授與腦血管病科團隊開展病例討論
Tareq Kass-Hout副教授在潘耀良副院長陪同下,深入4F腦血管病科,圍繞一例復雜的“頸內動脈合并鎖骨下動脈狹窄”病例,與科室團隊進行了深入討論。雙方重點探討了OCT(光學相干斷層成像)這一前沿血管內影像技術在術前評估、術中支架選型與放置、以及術后效果評價中的關鍵作用。Tareq Kass-Hout副教授對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能夠熟練運用OCT技術處理復雜病變表示贊賞,并結合該病例與與席剛明教授、王貴平博士團隊就抗血小板治療策略調整、栓塞保護方案優化、不同介入路徑(如橈動脈)的器械選擇等臨床難點展開交流。這場基于真實病例的深度對話,超越技術展示層面,直擊臨床決策核心,充分體現雙方合作的務實與高效,也為未來在腦血管介入領域的聯合研究與技術提升開辟了新路徑。

▲ David Satzer博士與神經外科團隊開展病例討論
在周克祥副院長陪同下,David Satzer博士與6B神經外二科盧云鶴博士團隊開展病例討論。盧云鶴博士以流利英文主持,雙方就大腦中動脈分叉部動脈瘤的治療策略進行交流。David Satzer博士介紹了美國基于指南的外科手術主流方式,并對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開展的血流導向裝置、WEB擾流裝置等介入技術表示肯定。此外,雙方還就腦轉移瘤綜合治療、強迫癥外科手術的倫理法律差異等議題展開探討。盧云鶴博士重點介紹了醫院在腦機接口領域的臨床應用,特別是對昏迷患者進行意識評估及脊髓電刺激促醒的實踐成果,引起David Satzer博士濃厚興趣。雙方討論持續兩個半小時,意猶未盡,并互換聯系方式,期待在學科建設與科研合作方面持續推進。
10月21日上午,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Tareq Kass-Hout副教授、David Satzer博士在院領導陪同下,觀摩了由腦血管病專家席剛明教授、神經外科特需專家李士其教授主刀的高難度手術,并深入開展學術交流。
早上9點30分,David Satzer博士在周克祥副院長、6B神經外二科負責人盧云鶴博士陪同下,在醫院9F手術室觀摩了由神經外科特需專家李士其教授主刀的顯微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手術。

在5號手術間內,手術團隊成員已全部就位,大家各司其職,全神貫注,忙碌而有序。主刀的李士其教授端坐無影燈下,通過顯微鏡為一位罹患12毫米垂體大腺瘤的患者開展經鼻蝶垂體瘤切除手術。該手術屬于四級手術,難度較高。
盧云鶴博士用流利的英語向David Satzer博士詳細介紹了患者病情、手術指征、術式選擇等情況。David Satzer博士表示,垂體瘤雖為良性腫瘤,但很多垂體瘤的生長具有侵襲性,一旦出現垂體瘤侵襲到海綿竇,對于患者和醫者來說都是十分棘手的問題。
對此,盧云鶴博士表示贊同,并指出要完整切除垂體大腺瘤,對神經外科醫生來說十分考驗技術水平和臨床經驗。李士其教授所擅長的經鼻蝶竇入路手術雖然屬于微創手術,但術中可操作空間非常狹小,且瘤體周圍密布血管、神經,要在切除腫瘤的同時不損傷垂體組織和神經血管,可謂一場高難度“禁區”攻堅戰。

David Satzer博士還饒有興致地向周克祥副院長了解醫院手術室先進的設施設備,當得知國際前沿設備諸如多模態神經導航、神經內鏡、搭載Flow800技術的蔡司顯微鏡等已應用于神經外科手術時,連連點頭表示認可。
上午10點05分,李士其教授順利結束手術,整臺手術僅耗時35分鐘。李教授對顱底解剖的熟悉程度和器械操作的精準把握,讓David Satzer博士嘆為觀止。
隨后,中外專家圍繞垂體瘤圍手術期管理、手術策略的選擇以及人工智能輔助手術規劃等共同關心的話題切磋探討。
同時,在醫院B1層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室,Tareq Kass-Hout副教授在潘耀良副院長陪同下,全程觀摩了由席剛明教授主刀的兩臺高難度腦血管介入手術。

一例為癥狀性大腦中動脈重度狹窄的支架置入術,另一例為椎動脈狹窄的球囊擴張成形術合并支架置入術。兩臺手術均成功應用了藍十字團隊擅長的“零交換”技術體系。
手術過程中,席剛明教授、王貴平博士團隊通過一個微創通道,高效完成了微導管超選、球囊擴張與支架釋放等一系列復雜操作,將傳統術式中所需的多次導管交換步驟簡化為一體化的流暢流程,顯著縮短了手術時間,降低了術中栓塞等風險。

手術過程中,藍十字團隊展現了流暢的操作流程、對器械特性的深刻理解以及應對復雜血管條件的嫻熟技巧。Tareq Kass-Hout副教授對“零交換”技術帶來的操作簡化、效率提升及潛在風險降低表示出濃厚興趣,并在術后與手術團隊就技術細節、適應證把握以及圍手術期管理要點進行了深入交流。他對藍十字在腦血管介入領域展現出的技術水準和創新能力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為雙方未來在該領域開展更具體的技術合作與聯合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此次訪問不僅深化了雙方的互信與協作,也為下一步在科研創新、技術轉化、??乒步ǖ确矫娴暮献髦该鞣较?。未來,雙方將繼續秉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的理念,共同推動神經醫學學科發展,期待能共同攻克神經醫學領域難題,持續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水平,為人民群眾的腦健康福祉構筑起更為堅實有力的保障。